
陶瓷膜是近几十年来膜材料中的新兴力量,相对于传说膜材料所制备的各种分离精度的膜,陶瓷膜在过滤应用中具有化学稳定性能好、机械强度高、耐高温、通量高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医药食品制造、海水蒸馏、能源工程等诸多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被预言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也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大量餐饮废水的排放,而餐饮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油及各种胶体、洗涤剂、蛋白质、植物纤维、无机盐等。成分复杂,使得其在废水净化处理中难度较大,每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的餐饮废水能达到亿吨以上。
处理餐饮废水一般有气浮、沙滤、混凝、好氧生物污泥法、MBR、生物转盘等,但是这些方法各有自身的缺点。由于无机陶瓷膜的疏油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其微滤膜在油水分离的研究不断,但大多应用在具有高附加值的石油化工领域,在餐饮行业中应用较少。
1 实验部分
1.1 废水来源
实验所用餐饮废水取自某学校食堂洗水槽中,将收集的废水静置12h,以除去较大颗粒物,然后用机械搅拌器高速搅拌10h,使废水呈稳定的乳化状态,并对所取废水的含油量及COD进行检测,测得其油的质量浓度为866mg/L,COD为2775mg/L。
1.2 装置及方法
实验装置为自制的膜过滤装置,膜组件为自制的Al2O3平板陶瓷膜,膜过滤有效面积0.011㎡,平均孔径0.3μm。
料液储存在料液箱中,过滤实验开始时由离心泵输送到膜组件中进行过滤实验。过滤时间由计时器记录,操作压力由进出口压力差计算得到,滤液由量筒收集,以此计算其膜通量情况。滤液中油的含量和COD分别通过CJ/T 51-2004的称量法及GB 11914-1989的重铬酸钾法测定。
膜通量J及其油滴或COD去除率R分别由如下公式计算:
J=V/(At)
R=l-Pp/Pb
式中,V为出水体积,A为过滤膜面积,t为过滤时间,Pp为渗透液中溶质的质量浓度或COD,Pb为进料液中溶质的质量浓度或COD。
膜体再生过程:采用自制的碱性清洗剂对过滤后陶瓷膜进行化学清洗,化学清洗剂为:质量分数分别为1%的SDS+0.5%的柠檬酸钠+0.5%的碳酸钠+1%的氢氧化钠,在较适条件下进行过滤实验,每次运行过滤30min后,对膜体进行清洗操作(连续浸泡3h),连续3次,清洗后稳态膜通量变化情况及油滴和COD去除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料液含量的影响
实验料液温度25℃,进料体积流量200L/h,操作压力0.12MPa,对进料液进行浓缩和稀释,考察不同料液含量对膜通量、油滴及COD去除率的影响。
同一进料液油滴含量下,稳态膜通量随着时间逐渐下降;随着进料液油滴含量的提升,稳态膜通量逐渐减小。主要原因有2方面:
(1)油滴含量的提升,使膜表面的动态膜层(滤饼层)增厚,增加了过滤阻力,使膜通量下降。
(2)油滴含量的提升,增加了溶液渗透压,而在操作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溶剂透过膜面的驱动力减弱,导致水通量减小。
随着进料液油滴含量的提升,进入稳态膜通量所需的时间不断减少。原因是进料液油滴含量的提升,单位时间内流动到膜表面的溶质增加,使动态膜层(滤饼层)厚度增加速率变快,快速达到稳态,同时料液油滴含量对态膜层(滤饼层)厚度有直接影响,确定油滴含量后能大概确定进入稳态膜通量所需时间。
随着进料液油滴含量降低,油滴和COD截留率均为下降趋势,但浓缩2倍及原料液的截留率较高。
综合考虑稳态膜通量、截留率、能耗等因素,确定料液油滴的质量浓度在~866mg/L较为合理,并确定20min为进入稳态时间。
2.2 料液流量的影响
实验料液温度25℃、进料液为原料液、操作压力0.12MPa,考察了不同料液流量对膜通量、油滴及COD去除率的影响。随着进料体积流量的增加,稳态膜通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在体积流量200L/h之前,随着进料流量的增加,膜面流速加快,减小了浓差极化,使膜通量上升;在200L/h之后,随着进料流量的增加,膜通量迅速减小。原因是膜面流速的增加,将会带走附于膜面的大颗粒,使动态膜层的细颗粒比例上升,从而引起动态膜层阻力升高,膜通量迅速减小;另一方面膜面流速的增加会加大膜面压力、使动态膜层更加紧实,增大了过滤阻力。随着料液流量的增加,油滴及COD去除率呈升高趋势,但变化不大。
综上,体积流量200L/h具有相对较高的膜通量及油滴和COD去除率,因此选取200L/h为实验中优化的进料体积流量。
2.3 操作压力的影响
实验料液温度25℃、进料液为原料液、料液体积流量200L/h考察不同操作压力对膜通量、油滴及COD去除率的影响。
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大,稳态膜通量逐渐提升。操作压力的增大给废液中的水分及微小颗粒提供更大的驱动力,使得这些水分和微小颗粒更快速的穿过陶瓷膜,从而使膜通量大大增加。
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油滴及COD去除率先升高后减少。压力从80kPa增加到120kPa时,油滴及COD去除率增加较快,原因是操作压力的增加,使动态膜层(滤饼层)致密化,一定程度上减小膜孔径,从而使得截留率提升;压力从120kPa增加到160kPa时,油滴及COD去除率增加缓慢,原因是虽然动态膜层致密化程度更高,但是废液中的超小颗粒和水分子仍能通过过滤层,使得去除率增加缓慢;压力从160kPa增加到0.20kPa时,油滴及COD去除率逐渐减小,这是操作压力的增加使得更多的油滴变形通过膜层所造成的。
综合考虑成本、截留效果、水通量,选取160kPa为优化的操作压力。
2.4 料液温度的影响
实验进料液为原料液、料液体积流量200L/h、操作压力为160kPa,考察料液温度对膜通量、油滴及COD去除率的变化影响。
随着进料液温度从20℃升高30℃,稳态膜通量呈上升趋势;而超过30℃后,膜通量随进料液温度的增加速度变缓,35℃时膜通量达到1.196m³/(㎡·h);之后膜通量逐渐下降。原因是进料液温度的提升,会使其液体黏度变小,传质扩散系数变大,布朗运动加剧,浓差极化现象减弱,从而促进膜通量的增加,但同时膜通量的增加又加剧浓差极化,污染速率加快,动态膜层增厚,减小膜通量,这2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得料液温度的增加与膜通量出现非线性关系。
随着料液温度的提升,油滴及COD去除率均出现减少趋势,但在35℃后,减小十分缓慢。原因是料液温度在35℃前,随着温度升高,液体黏度变小,传质扩散系数变大,布朗运动加剧,导致了油滴及COD去除率下降,35℃以后,虽然料液黏度变小,但膜通量的增加,导致膜污染增加,动态膜层(滤饼层)增厚,使得油滴及COD去除率增加,两者相互作用抵消,使得35℃后下降趋势十分缓慢。
综合稳态膜通量、油滴及COD去除率、成本等因素,料液在25℃下拥有较为理想的过滤参数。
2.5 膜体再生性能分析
清洗后稳态膜通量变化情况及油滴截留率和COD去除率如下表所示:
清洗方式 | J(m³/(㎡·h)) | R(%) | |
油滴 | COD | ||
新膜 | 1.161 | 94.61 | 89.24 |
清水 | 0.927 | 94.64 | 89.31 |
清洗剂1次 | 1.109 | 94.63 | 89.28 |
清洗剂2次 | 1.113 | 94.65 | 89.30 |
清洗剂3次 | 1.105 | 94.63 | 89.18 |
清洗剂4次 | 1.110 | 94.52 | 89.23 |
与只用清水清洗比较,化学清洗的稳态膜通量明显更大;经过连续4次化学清洗,膜体再生性能非常良好,稳态膜通量衰减缓慢,十分稳定,与此同时油滴及COD去除率效果理想,与原始膜体基本相同,膜体性能再生率在95%以上。
3 结论
随着料液油滴含量的增加,膜稳态通量下降,同时到达膜稳态通量所需的时间也减少,确定20min为进入稳态时间;随着料液含量的增加,膜体对油滴及COD去除率逐渐上升,但上升趋势逐渐减缓。
随着进料流量的增加,膜稳态通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同时,随着料液油滴含量的增加,膜体对油滴及COD去除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但变化范围不大。
随着操作压力的提升,膜稳态通量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同时,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膜体对油滴及COD去除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是120kPa之后,两者的去除率增加幅度非常小,基本保持不变状态。
当料液温度升高时,膜稳态通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从20℃到30℃的增加较为明显;同时,随着料液温度的增加,膜体对油滴及COD去除率呈下降趋势。
综合考虑稳态膜通量、截留率、能耗等因素,确定优化过滤条件为:料液温度25℃、进料液体积流量为200L/h、操作压力为160kPa、进料液含量在原料液。
在优化的过滤条件下,采用自制碱性化学清洗剂清洗膜体,其再生性能良好,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