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水淡化技术在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现今海水淡化的两大主要方法为膜法及热法。热法主要包括传统的海水淡化方法,包括低温多效蒸馏、多级闪蒸等,热法耗能较高且系统较为复杂,成本较高;而膜法高效节能,产水稳定,大大降低了成本,逐渐发展为主要的海水淡化技术。现阶段,海水淡化主要采用的为高聚物有机膜材料,在使用中受到环境、水质的影响,易发生老化;同时,长期的高压环境下高聚物链段易发生变化,使透过量大大降低;另外,水中的微生物等也会对高聚物结构产生破坏。因此,结构性能良好的无机膜在海水过滤领域有着较高的应用前景。采用无机陶瓷膜对浓海水进行过滤时,管路流速与压力对过滤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实验采用了两者过滤方法(出水端真空减压过滤与进水端加压过滤),考察了管路水压、流速与pH值对过滤效率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海水选择胶州湾海水,陶瓷管外径为13mm,内径为9mm,长度为250mm,孔径为1μm。
1.1 真空减压过滤和加压过滤
原水进入原水水箱,经过水泵流入过滤膜组,过滤端使用真空泵抽真空,过滤水箱及整个过滤管道置于真空环境,与原水端产生压差。其过滤方式与真空减压装置类似,只是撤除了过滤端的真空装置,在浓水出水端增加阀门,通过调节出水流量调节管路内水压。
1.2 实验设计操作
首先对陶瓷管进行处理。分别使用1mol/L的盐酸和NaOH超声清洗1h。以洗去陶瓷管表面和内部的杂质。用超纯水浸泡并透水30min,充分清洗陶瓷管内部的污染物。利用单因素变量法进行水通量衰减实验,测定不同过滤装置下流量、pH、水压对水通量的影响。水通量计算公式:J(L/㎡·h)=V/(S·t)。其中,V为过滤水体积,S为膜有效面积,t为过滤时间。
2 结果与讨论
2.1 真空减压过滤
2.1.1 流量对水通量的影响
海水温度为25℃,真空减压(0.1MPa)的情况下。在流量为0L/h~800L/h的范围内,对产水水量进行检测。当流量为0L/h~600L/h时,水通量随流量增大而增大,当流量到达800L/h时,水通量反而下降。这是由于过高的流量同时增大了对陶瓷管表面的冲刷力和过滤力,剪切力会带走污染物,而较小的颗粒则会在较大的过滤力的作用下迅速沉积,使得通量下降较快。而在流量为0m/s的过滤中,由于污染物会全部沉淀在陶瓷管表面,迅速形成一层较厚的污染层,污染层阻力迅速增加,水通量在一段时间内急速下降。而在过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水通量的不断降低,表面的污染层厚度增加逐渐缓慢,导致下降速率不断平缓。
2.1.2 pH值对水通量的影响
在25℃下以600L/h的流量进行内压式过滤,测定不同pH值下的通量衰减。在pH值4~8范围内,pH值越高,水通量衰减至平稳所用时间越短,同时,水通量衰减到的平稳值越低。这是因为过高的pH值会使水中的多价阳离子结合OH-形成固体小微粒悬浮在水中,而不易通过陶瓷馆造成堵塞。较低的pH值会软化水中各类悬浮杂质等,使其更容易透过陶瓷馆。值得注意的是,当pH值降低为4时,与pH值为5时的水通量稳定时间基本相同,这说明优化的pH值可选为4。稳定后,遇量值约为40.5(L/㎡·h)。
2.2 加压过滤
采用内压式、将过滤后浓水排放的模式进行过滤。水温为25℃,通过调节进水流量及出水流量,调节管路水压,流量范围为0L/h~800L/h。
2.2.1 流量对水通量的影响
在不同压力下,不同进水流量下水通量的变化趋势并无明显差异,均为在一定时间(30min)内水通量迅速减小,随后趋于平缓。在较高压力下,中等流量时,起始水通量较大,较大流量次之,较小流量小;随着压力的减小,中等流量和较高流量下的起始水通量数值差距减小;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较大流量的水通量大,中等流量次之,较小流量小。
2.2.2 压力对水通量的影响
在不同流量下,不同进水压力下水通量的变化趋势并无明显差异,均为在一定时间(30min)内水通量迅速减小,随后趋于平缓。较高的压力有着较高的起始水通量,但在流量较小时,中等压力的起始水通量更高。
2.3 酸洗对水通量的影响
将使用后的陶瓷管放入0.1mol/L的盐酸中浸泡不同天数,然后超纯水超声洗涤,探索不同浸泡时间对水通量的影响。不同时间的酸洗对污染后的陶瓷管通量的提升无明显作用。
3 结论
通过采用真空减压和加压两种方法,探究了压力、水通量对过滤效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在压差为0.1MPa的真空减压装置中,优化的pH值为4,流量为600L/h。在加压过滤装置中,中等流量与中等水压有着更好的渗透效率,且0.1mol/L的盐酸对污堵的陶瓷管洗涤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