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油废水“老三段”,沉降-气浮-过滤处理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 5329-2012)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2002)的要求,即便采用 氧化、生化、吸附等传统处理工艺,也依然效果不佳,不能达到“5,1,1”回注水要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 经济和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寻找新型处理技术或工艺成为了目前采油废水处理的首要出发点。
膜深度处理采油废水,利用截留原理,能够使大部分离子含量降低,在实验室和中试条件下,出水能够稳定达到“5,1,1”的回注水标准,且陶瓷膜具有耐酸碱腐蚀性强、抗压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更加增大了其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在印染废水、焦化废水、造纸废水、冶金废水等领域广泛应用。马春燕等利用陶瓷膜处理针织印染漂洗废水,结果表明,在操作压力为0.1MPa,错流速度为1.5m/s时,COD去除率较大,处理效果较佳,出水能用于印染加工。冯海军与张浩勤将无机陶瓷膜用于焦化废水除油的中试研究中,试验得出在较佳操作条件下,陶瓷膜的除油率大于75%,出水含油量小于50mg/L。黄江丽采用0.8μm微滤与50nm超滤无机陶瓷膜组合工艺对造纸废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5℃、压力为0.1MPa的操作条件下,0.8μm膜对COD的去除率为30%~45%,50nm膜对COD的去除率为55%~70%,并对膜污染的成因及清洗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采用陶瓷膜处理采油废水,探究陶瓷膜通量变化情况,对废水中主要离子的去除率特性及其污染成因,为采油废水的膜处理提供理论支持。
1 试验装置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
陶瓷膜处理采油废水装置安装于大庆采油一厂106处理站,其膜通量为510L/(㎡·h)(24℃)。从地层中开采出来的油水混合物经“老三段”工艺处理后,采取适当的前处理技术,进入陶瓷膜微错流过滤处理系统,得到的渗透液直接外排。
1.2 试验原水
试验原水来自大庆106采油站经油水分离后的废水,其主要离子含量如下表所示:
离子 | Ba2+ | Ca2+ | Na+ | TP | TS | TSi |
含量(mg/L) | 11.00 | 16.10 | 4222 | 8.200 | 67.90 | 863.9 |
从上表可以看出,原水中主要离子包括Ba2+、Ca2+、Na+、总磷(TP)、总硫(TS)和总硅(TSi),其中Na2+、TSi含量很高,这与采油体系中加入的助采剂等有关。
1.3 分析方法
1.3.1 水样元素含量分析
研究水样经0.45μm醋酸纤维滤膜过滤后,用2% HNO3稀释50倍,采用全谱直读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ptima 5300DV,Perkin-Elmer,USA)进行测定,每次测定之前做标线,仪器检出限为0.002mg/L。
1.3.2 污染陶瓷膜断面分析
污染陶瓷膜横切面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其形貌及断面形态,并通过EDX能谱分析获取断面元素信息。将固体样品粉末制备成观察载片,载片经喷金处理后利用SEM对污染陶瓷膜横切面进行表征分析。
1.4 试验运行方式
采油废水经传统预处理工艺处理后,采用陶瓷膜过滤。陶瓷膜运行4h后,进行排浓,7次排浓之后加强清洗一次,使膜通量得以恢复。
1.5 膜清洗方式
膜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进行膜的清洗再生。目前是每隔28h清洗一次,清洗总时间不超过4h,主要分为3步即清水洗、碱+络合剂、酸洗,清洗剂均由去离子水配制,如下表所示:
清洗步骤 | 清洗剂 | 清洗温度(℃) | 清洗时间(h) |
清水洗 | 热水 | 50 | 0.5 |
碱+络合剂 | 2%NaOH和2‰EDTA | 70 | 2 |
酸洗 | 1%HNO3 | 常温 | 0.5 |
2 结果与讨论
2.1 陶瓷膜通量的变化
在试验开始阶段,陶瓷膜设备进水,粘度在1.8~1.9mPa·s。试验过程中发现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延长,膜通量下降比较快,经过4~5h的时间,膜通量下降至初始通量的50%左右,而循环罐内浓液的粘度一直增大,4~5h浓缩液粘度增大到了17~20mPa·s,比进水粘度增大了近10倍,排浓后膜通量恢复较小。通过增大 氧化装置的臭氧曝气量,进一步降低陶瓷膜设备的进水粘度(1.6~1.7mPa·s),效果仍不理想,陶瓷膜设备运行周期只能维持10h左右。
在后续试验过程中,通过降低 氧化装置的处理量来延长采油废水在臭氧反应塔内的停留时间,处理量由之前的2m³/h调整为0.8m³/h,反应塔的有效容积为1.5m³,处理量为2m³/h时停留时间约为45min,而处理量为0.8m³/h停留时间约为112.5min。通过该调整,处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陶瓷膜设备的运行周期超过30h。
随着膜滤时间的增加,陶瓷膜通量下降趋势很明显,主要原因就是废水中的污染物引起膜面和膜孔的堵塞,从而降低膜通量。 次排浓运行阶段,膜通量的下降幅度较大,其后随着一定时间的排浓,膜通量的变化基本是稳定的,这主要是因为废水中的无机离子形成的沉淀物过于坚硬,透水性低,导致其堵塞在膜孔里,而有机污染物形成的沉积物透水性好,从而使得膜通量下降。
在第7次排浓时,平均膜通量基本不变,所以若系统继续运行,则会增加运营成本,而膜通量也并不能有所缓解,因此7次排浓之后要进行膜清洗以恢复通量;此外还可以得出,膜系统大概4.5h排浓一次,对于陶瓷膜稳定运行效果较佳,且如果通量过低,则会增加运行成本,因此每4h排污,并加强清洗一次较为经济。在本次试验中,陶瓷膜设备进水粘度基本维持在1.2~1.3mPa·s,运行过程中温度在40~50℃,排浓周期为4h,每次排浓约500L,排浓时循环罐内浓液的粘度在2.5mPa·s左右。
2.2 陶瓷膜对废水中主要离子的去除特性分析
采油废水经过预处理工艺的处理,废水中含有的离子含量均有所下降,下表列出了陶瓷膜对采油废水中主要离子(Ba2+、Ca2+、Na+、TP、TS和TSi)的含量及其去除率:
离子 | Ba2+ | Ca2+ | Na+ | TP | TS | TSi |
陶瓷膜进水(mg/L) | 6.5 | 3.1 | 2306 | 8.2 | 101.70 | 512.1 |
陶瓷膜出水(mg/L) | 0.5 | 1.6 | 1694 | 2.5 | 41.40 | 173.4 |
去除率(%) | 92.31 | 48.39 | 26.54 | 69.51 | 59.29 | 66.14 |
对于Ba、Ca、Na、P、S和Si这几种元素,主要在废水中以Ba2+、Ca2+、Na+、PO43-、SO42-、SiO32-的离子形式存在。通过分析,可以得出3个结论:
(1)经过陶瓷膜处理后,其去除率大小顺序为Ba2+>Ca2+>Na+,PO43->SiO32->SO42-,即陶瓷膜对离子的去除率与离子半径呈正相关。下表列举了主要离子存在形式的半径,出现这种现象,认为离子的半径越大,其空间体积越大,从而越容易被膜孔截留,增加其去除率。
离子 | Ba2+ | Ca2+ | Na+ | PO43- | SO42- | SiO32- |
半径(mm) | 13.5 | 9.9 | 9.5 | 59.4 | 30.1 | 46.1 |
(2)整体来看,陶瓷膜对阴离子的去除率要稍高于阳离子,这主要是由于陶瓷膜孔径平均为50nm,但实际在烧制成品后,其孔径大小和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通常阴离子原子团比阳离子含有的原子数目多,体积大,从微观角度考虑,大部分是可以被膜孔截留的,从而高于对阳离子的去除率。
(3)从电荷角度分析,离子所带电荷越多,陶瓷膜对其去除率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其密集程度越大,导致空间体积越大,从而更难通过膜孔,残留在膜面或膜孔内,增大了截留率。
此外,在试验过程中,先后采用了碱+络合剂和酸洗的在线清洗方案,进行陶瓷膜通量的恢复。通过对清洗液进行ICP离子分析,发现采用不同的清洗剂,洗下来的主要离子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项目 | Ba2+ | Ca2+ | Mg2+ | Na+ | TS | TSi |
NaOH+EDTA清洗剂(mg/L) | 1.4 | 129.05 | 33.5 | 1263.5 | 42.25 | 35.6 |
HNO3清洗剂(mg/L) | 0.35 | 29.85 | 24.55 | 207.3 | 60.55 | 9.5 |
由上表可以看出,NaOH+EDTA清洗剂主要洗下来的离子包括Ca2+、Mg2+、Na+、TS、TSi,这主要是因为清洗剂中含有EDTA,从而可以和膜上的Ca2+、Mg2+络合,使膜上的钙镁离子随清洗液排走;而酸清洗液主要洗下来的离子有Ca2+、Mg2+、Na+、TS,这主要是因为在pH较低的情况下,钙镁离子和硫酸盐等被酸液溶解,随酸清洗液排出。从上表还可以得出,对于Ba2+、Ca2+、Mg2+,碱洗比酸洗效果好,这是由于碱洗液中存在EDTA络合剂,与金属阳离子容易发生络合反应导致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碱洗效果要优于酸洗,是因为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油性物质、有机物等,易于与碱发生表面作用而被去除,由此也印证了膜上的污染物包含有机物、钙、镁、硅等成垢离子。可见,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清洗方案,对于污染成分复杂的陶瓷膜通量的恢复,应该倾向于多种清洗方案的组合,而不是单一清洗剂的清洗。
2.3 膜污染成因分析
试验在前期重点开展了含油废水的常规预处理,主要处理单元包括高效溶气气浮、二级气浮、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 氧化、石英砂过滤等工艺,试验过程中同时进行了不同单元工艺组合,据此找出陶瓷膜堵的原因。
许多研究者普遍认为造成膜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但究竟是何种元素起主导因素,据此对陶瓷膜污染物进行了EDX分析,通过EDX能谱扫描分析污染物成分。由此分析可知,C、O、Al是膜的自有组成成分,污染膜上C、O含量比较高,说明存在有机物,这是导致陶瓷膜有机污染的主要原因,与废水中含有很多石油类污染物、集合物、有机物是相吻合的,且经过多次取水样分析发现,陶瓷膜出水中基本不含Al元素,而在陶瓷膜污染物断面上却大量分布,不仅是由于使用的陶瓷膜主要成分是高纯氧化铝,还因为监测到陶瓷膜出水普遍呈现偏酸性,因而铝离子以游离态存在,且原水中含量也本就极低。而Ca、Si、Na元素较高,则是形成陶瓷膜无机污染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采油技术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助采剂,便于开采地层深层次中的油,从而使岩层中的Ca、Si等元素也随采出水一起排出。所以推测膜表面污垢含有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其中硅垢的生成一般是先生成硅酸单分子,再聚合成多硅酸,经过脱水作用生成无定型二氧化硅,以白色细小的颗粒形式悬浮在废水中,经陶瓷膜截留作用,附着在膜孔或膜表面。在膜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凝胶层,阻碍水溶液的通过,经过长时间累积,污染物更加坚硬顽固,即便采用常规的清洗药剂处理,也不能恢复膜的原始通量。因此,陶瓷膜表面的膜垢主要是由有机污染物、碳酸钙、硅酸盐胶体组成,从而导致膜通量的下降。
3 结论
(1)采油废水中含有的主要离子有Ba2+、Ca2+、Na+、TP、TS和TSi,经过陶瓷膜处理后,离子含量大幅度下降,陶瓷膜对其去除率大小顺序为Ba2+>Ca2+>Na+,PO43->SiO32->SO42-。其中,离子半径、离子带电形态和所带电荷数目均与去除率呈正相关。
(2)常规预处理与陶瓷膜组合工艺处理采油废水,膜通量下降迅速,优化后,每运行4h排浓一次,7次排浓之后加强清洗1次。采用的清洗方式为热水洗+碱与络合剂+酸洗,膜通量基本可以恢复,但仍打不到原始膜通量。
(3)陶瓷膜表面的膜垢主要是由有机污染物、碳酸钙、硅酸盐胶体组成,附着在膜面或膜孔内,极难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