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蛎,又名蚝,是沿海常见的一种珍贵贝类,它滋味鲜美,营养丰富,不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牛磺酸等营养成分,还有丰富的糖原,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衰老功效,有“海底牛奶”的美称。随着人们对牡蛎的成分、保健功能的进一步了解,近年来对牡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对生鲜牡蛎肉的酶解方面,用于制备风味基料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牡蛎口服液,而对于牡蛎酶解液的分离方式和方法报道较少,由于牡蛎酶解液含有较多的杂质,如:贝壳、沙子以及未分解的蛋白和其他成分,如果不进行分离,会严重影响酶解液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结合中试的实验设备,探讨了牡蛎酶解液的分离方法,为牡蛎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牡蛎 购于市场;一水柠檬酸、食盐 市售;碱性蛋白酶(酶活2.4U/g)、风味蛋白酶(500LAPU/g) 诺维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碟式分离机 Alfalaval;pHS-3C型精密pH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多管架台式离心机 湖南湘仪离心设备厂;电热恒温水浴锅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酶解罐 上海天宇机械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分析方法
水分含量测定:直接干燥法(参照GB/T5009.3-2011);
灰分含量测定:灼烧法(参照GB/T5009.4-2010);
粗蛋白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参照GB/T5009.5-2010);
氨基态氮:甲醛滴定法(参照GB/T5009.39-2003);
挥发性盐基态氮: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参照GB/T5009.44-2003);
粗脂肪含量测定:索氏抽提法(参照GB/T5009.6-2003)。
1.2.2 酶解液的制备
将牡蛎添加1:1的水,用胶体磨磨细,调节pH至6.5~7.0,加入总量0.05%的碱性蛋白酶和0.05%的风味蛋白酶,搅拌均匀,在55~60℃酶解12h,检测指标合格后,加热至85℃灭酶20min,储存备用。
1.2.3 沉降速度的测定
取被测样品,加入100mL量筒内,定量至100mL,静置,使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自然沉降,待静置2h后,以上层清液和下层渣的分界线为基准,检测上层清液的高度和渣的高度,沉降速度(cm/h)=清液可视容积/总容积/2=清液可视高度/溶液总高度/2。
1.2.4 碟式分离机离心
按照确定的加热絮凝方式对酶解液进行前处理,采用碟式分离机对酶解液进行离心,过程中调整分离机的流量、背压和排渣时间。
1.2.5 离心效果的验证
取20g酶解液加热到85℃,然后静置保温15min,把酶解液轻轻倾入离心管中,定量离心管中的酶解液为10g,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到多管架台式离心机上离心,离心机转速设定为4000r/min,离心时间5min,离心完毕后小心倾出上层清液,测定下层渣的重量,渣含量(%)=渣的重量/酶解液总重量。
2 结果与讨论
将牡蛎酶解液在85℃加热15min,轻轻倾入离心管中,放入多管架台式离心机上离心,离心机转速设定为4000r/min,离心时间5min,离心后轻轻倒出上层清液,取下层沉淀进行指标分析,如下表:
粗蛋白 | 脂肪 | 盐分 | 灰分 | 其他 |
64.4 | 7.7 | 3.33 | 8.8 | 15.77 |
通过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沉淀主要为粗蛋白、脂肪以及灰分,酶解过程中一些未分解完全的蛋白,在加热过程中变性絮凝成大分子物质,在密度差的影响下,逐步沉淀到下层,脂肪本身的密度虽然相对低,但其与蛋白质结合起来形成大分子,也沉淀到酶解液的下层。由沉淀的现象可以分析出,酶解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与清液之间存在一定的密度差,从原来来看,是可以通过离心的方式来去除沉淀的。
工业化生产酶解液,要求分离效果好,效率高,至少达到10m³/h以上,且能够连续操作。结合杂质的沉降特性以及设备特性,本实验选择碟式分离机进行分离,碟式分离机的分离因数较高,可达3000~10000,碟片数较多,增大了沉降面积,碟片间的相互空隙小,缩短了沉降距离,因此分离效果较好,且结构简单、分离成本低。本实验用碟式分离机对加热后的酶解液直接进行分离,分离效果较差,沉淀难以离心出,主要因为沉淀与清液间的密度差太小,因此需要对酶解液进行絮凝前处理,加大两相之间的密度差。
2.1 酶解液的絮凝效果研究
酶解液的絮凝效果受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降温时间、降温速度、pH以及絮凝剂种类的影响,本实验探讨了各种影响因素对牡蛎酶解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2.1.1 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杂质的絮凝效果
牡蛎酶解液在各种温度下的絮凝效果都较差,加热到80~85℃也仅有少量的絮凝,将以上样品放置常温24h,未出现分层,说明单纯通过加热的方式来对酶解液进行絮凝,未能完全破坏胶体周围的水合系统,胶体粒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不够,发生凝聚的速度很慢,难以达到分离的效果。
2.1.2 pH对酶解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当溶液的pH处在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的静电荷为零,分子相互间的疏水作用较强,蛋白质分子相互吸引形成更大的分子聚集体,形成沉淀,本研究通过一水柠檬酸来调整酶解液的pH,在85℃加热,常温下沉淀,比较不同pH条件下的蛋白质絮凝效果。
时间(min) | pH | ||
4.5 | 5.0 | 6.0 | |
5 | 迅速絮凝 | 迅速絮凝 | 无絮凝 |
15 | +++ | +++ | 无絮凝 |
30 | ++ | ++ | 无絮凝 |
沉降速度(cm/h) | 4 | 4 | <0.1 |
澄清度 | 好 | 好 | 差 |
注:表中沉降速度是以样品加热保温30min后进行测定,“+”越多表示絮凝的沉淀越多。
从絮凝的现象来看,pH在4.5~5.0之间,酶解液中蛋白质的絮凝效果较好,当达到6.0时就无絮凝产生,因此可确定牡蛎酶解液中蛋白的等电点约在4.5~5.0之间,通过调整pH至蛋白的等电点可以起到较好的絮凝效果,且絮凝时间短,在15~20min即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絮凝之后不适宜长时间加热,继续加热会导致分子运动加剧,使结合的聚集体重新分散开,不利于后续的分离。
2.1.3 絮凝剂对酶解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絮凝剂是借助无机或有机的离子或分子,在胶体粒子间起到架桥作用,从而使固体粒子团聚成较大颗粒,本实验采用几种絮凝剂对酶解液进行处理。
从几种絮凝剂的絮凝和沉降效果来看,氯化钙的效果较好,但跟直接调节pH至等电点的效果相差不大,因此确定采用调节酶解液的pH至4.5~5.0,加热至85℃保温15min,自然降温进行絮凝。
2.2 离心分离的优化
2.2.1 分离机参数的确定
在酶解液充分絮凝的前提下,采用两相离心的方式对酶解液进行离心,固定碟式分离机的转速为9360r/min(碟式分离机具有操作面板,有电子显示其转速),排渣时间为20min,调节背压保证流量稳定,比较不同流量下清液的澄清效果。
从离心效果来看,离心的流量低,则离心后清液中渣的含量会相应减少,当离心流量从150~200L/h时,渣的含量变化不大,综合设备的稳定运行要求,确定采用200L/h;离心前渣含量为4.85%,离心后渣含量为0.68%,离心去除了约86%的渣,基本可以达到酶解液应用的品质要求。
2.2.2 温度对离心效果的影响
实验固定离心的流量为200L/h,分离机的转速为9360r/min,排渣时间为20min,比较不同温度下清液的澄清效果。
结果表明,当酶解液的温度为60℃时,离心后清液渣的含量较低,温度高离心的效果反而不好,原因可能是离心的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两相之间的密度差减小,因此可将酶解液进行絮凝冷却到60℃保温进行离心处理。
2.2.3 离心前后酶解液指标的变化
离心后的氨基态氮较离心前降低0.01%,全氮降低0.15%,挥发性盐基氮降低25%左右,说明渣中所含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较高,离心去渣可有效改善牡蛎酶解液的风味。
全氮指标计算:
渣降低4.85%-0.68%=4.17%
渣中的干物质含量为34.8%,则渣中的全氮为:4.17%×34.8%×64.4%/6.25=0.15%
因而损耗的全氮为0.15%
2.3 均匀设计法确定各分离参数的影响
实验采用U6(64)等水平均匀设计表对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pH,以及离心的转速进行详细的考察,实验结果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参数的影响。
对以上的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对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由方差分析可知,所求得的回归方程非常显著。
通过计算,四个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b1’=1.005×10-4,b2’=0.6630,b3’=6.1447,b4’=6.7632,可见因素主次顺序为:离心流量>加热pH>絮凝时间>温度。
3 结论
本研究对牡蛎酶解液的沉淀成分进行了分析,确定主要成分为蛋白和脂肪,确定采用调等电点加热絮凝的方式对酶解液进行前处理,通过调节pH至4.5~5.0,加热至85℃保持15min,后降温至60℃,采用碟式分离机进行离心,当分离机转速为9360r/min,流量为200L/h,排渣时间为15min时,可去除86%以上的杂质,离心前后氨基态氮变化不大,且可以减少25%左右的挥发性盐基氮,离心去渣可有效提高牡蛎酶解液的风味,达到了后工序对酶解液的品质要求。通过等水平均匀设计实验确定了各因素对离心效果的影响大小为:离心流量>加热pH>絮凝时间>絮凝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