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银川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特点,从影响污泥脱水系统的三要素:泥(剩余污泥)、机(污泥脱水机)、药(絮凝剂)着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污泥脱水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
1 工艺简介
银川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银川市西夏区丽子园北路东侧、四清沟以北,占地166亩,设计规模:日处理污水10万吨,一期工程5万吨,设计进水水质指标:BOD5为130mg/L,COD为350mg/L,SS为200mg/L,工艺采用卡鲁塞尔2000氧化沟工艺,该工艺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操作简便等特点。银川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于2002年4月开工建设,2003年8月投入运行生产。污泥脱水系统于2003年12月投入运行,采用芬兰SALTEK CP1600FⅡ型,带预脱转鼓的带式压滤机。
2 污泥脱水系统在污水处理厂所处的地位
污水处理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其中包括以无机物为主的初沉污泥以及以有机份为主的生化污泥,若不及时排出都会对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沉淀池泥层过厚,会使出水SS升高,还会引起厌氧反应发生污泥上浮,直接影响出水水质,严重的情况还会堵塞管道;生化反应池泥量过多会导致污泥的老化并发生缺氧现象,直接影响处理效果;此外污泥量过多还会导致能耗的升高特别是增加污泥输送泵的能耗。
污泥脱水系统是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的一个瓶颈。剩余污泥的及时排出和处理是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剩余污泥的处理的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而污泥脱水是剩余污泥处理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它体现了剩余污泥处理中减量化的原则,污泥脱水系统的高效正常运转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是否能及时得到排出和处理,在以生化系统为主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对泥量即微生物量的调节是污水处理工艺调节的一个重要手段,若污泥脱水系统跟不上,往往导致其调节范围变得非常小,不能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
3 评价污泥脱水系统是否正常高效运转的标准
3.1 污泥脱水系统的处理能力
即每天处理污泥的量,污泥以绝干计(tDS/d),高效的污泥脱水系统能保证污水处理厂所有剩余污泥的处理。
3.2 药剂单耗
在污泥脱水系统中需要用到絮凝药剂,正常高效的污泥脱水系统吨干泥药剂消耗(kg/tDS)低。
3.3 脱水后泥饼的含水率
降低污泥含水率是污泥脱水系统的目的,降低污泥含水率可大大减小污泥的体积,例如:当污泥含水率由99%降到98%,或由98%降到96%,污泥的体积均能减少一半。通常带式压滤机的处理后的泥饼含水率可达到80%以下,离心机可达到70%。此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也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应进行污泥脱水处理,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应小于80%。
4 影响污泥脱水系统正常运转的因素
4.1 剩余污泥的性质
污泥脱水系统要处理的对象就是剩余污泥,因此剩余污泥的性质直接影响污泥脱水的运转效率,其中关键的就是剩余污泥的含水率和有机份含量。
4.2 药剂絮凝剂的选择
污泥脱水时通常需要对污泥进行化学调理,因此化学调理药剂,即絮凝剂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到污泥脱水系统的运转。
4.3 污泥脱水设备的选择与正确使用
用于污泥脱水的机械脱水设备种类很多,有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离心机等等,要选择适合污泥性质和处理量的设备就很重要。另外对脱水设备的正确操作也可充分发挥其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5 银川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系统的运行实践
5.1 剩余污泥的性质对污泥脱水系统的影响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5.1.1 上机前污泥含水率过高对污泥脱水机处理能力的影响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通常污泥脱水之前要经过消化处理,以使污泥达到稳定状态,便于脱水,二污厂采用工艺为卡鲁塞氧化沟工艺,其活性污泥泥龄达到了15天,达到了好氧稳定的目的,因此不必进行消化处理。另外,由于二污厂采用的是预脱压滤一体机,因此没有设计浓缩池,只设一缓冲池,缓冲池的作用是对污泥进行暂存和均质。但从运行实践看由于没有浓缩池,上机污泥含水率过高,污泥脱水机的处理能力才达到2.5tDS/d,而设计的处理能力为7.3tDS/d,针对这种情况,对污泥缓冲池进行了改造,并对其运行方式进行了调整。
具体措施如下:
在缓冲池溢流管处加装溢流堰,其规格为300×950×700,使得污泥缓冲池有了排出上清液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其有效容积,由改造前的182m³增加到了225m³。将缓冲池进泥管由垂直方向入流改为切向方向入流,并将管口抬至液面以上,这样一来可以使入流污泥有一个利于沉降的水力流态,同时管口抬升至液面以上,便于观察剩余泵的工作情况。因为二污厂的剩余泵会经常发生堵塞,通过对流量的观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剩余泵的工作状况。在操作上,搅拌器由原来的常开改为常关,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开启,针对改造后溢流堰易带泥的情况,二污厂操作人员经常对溢流堰进行观察,溢流带泥时及时关闭剩余泵,这样就避免了大量污泥流入污水处理系统。另外由于缓冲池水力停留时间较短为6.55小时,因此不会出现污泥浓缩池那样磷释放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现象。
改造后上机污泥平均含水率由98.48%变为95.96%,大大提高了污泥脱水机的处理量,处理量达到了工艺要求。
5.1.2 剩余污泥有机份含量对污泥脱水系统的影响
污泥的有机份与进水水质有着很大的关系,进水负荷高即BOD高,则污泥有机份就高,当有大量雨水进入时,由于泥沙的带入,有机份含量就会下降。3月份之前有酒精厂废水进入,进水负荷高,污泥有机份平均为72%;3月份之后酒精厂废水停止进入,污泥有机份平均为65%。9月份有大暴雨进入污水处理系统,污泥有机份平均为57%。
污泥有机份含量越低,则泥饼含水率就越低,絮凝剂的单耗也就越低,对于降低有机份采取的措施就是堵源头,即调查工业废水排放企业,杜绝其高污染废水的排放。
5.2 絮凝剂的选择和投配
影响污泥浓缩和脱水性能的因素主要是颗粒的大小、表面电荷水合的程度以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污泥颗粒大小是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重要的因素,由于水合作用,有若干层水附于颗粒表面而阻碍了颗粒相互结合,另为污泥颗粒一般都带负电荷,相互之间表现了排斥,造成了稳定的分散状态。而增大泥颗粒尺寸,中和电性,释放吸附水的方法就是投加絮凝剂。絮凝剂的正确选择和投配直接影响处理效果和药剂单耗。
二污厂的剩余污泥适合的絮凝剂为聚丙烯酰胺,弱阳离子型,分子量应大于700万。在絮凝剂的选择上采取小试和上机试验相结合,每一批次药到货时都要与上一批次药作对比试验,做到药效的稳定性。在絮凝剂的配比浓度时,进行经常的调整,主要是针对不同絮凝剂的溶解性能,大颗粒高粘度的采用小的溶解浓度,反之采用高的溶解浓度,主要通过观察溶液是否有不溶颗粒来稳定,冬季由于水温低,药的溶解度低,溶解浓度也相应减小,夏季相应增大。二污厂在絮凝剂投配的浓度范围在0.75‰~1.5‰之间。
5.3 污泥脱水机的使用
5.3.1 预脱水转鼓和滤带转速的调整
二污厂污泥脱水机采用芬兰SALTEK CP1600F Ⅱ型预脱压滤一体机,滤带宽为1600mm,由预脱水转鼓和滤带压榨系统组成,这两部分转速都可进行调节,从运行实践来看,预脱水转鼓应调至设计转速,而压滤机在不漏泥的前提下应调至低转速,前者转速上调2倍,则单位时间内的脱水面积也可增加2倍,这样就能降低预脱水转鼓出口处的污泥含水率,后者带速低则泥饼厚而且压榨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可降低出泥口泥饼的含水率,二污厂转鼓转速为0.32m/s,滤带转速为4.5m/s,目前其出泥口泥饼的含水率已达到79%。
5.3.2 污泥脱水机附属设施的操作和维护
5.3.2.1 压缩空气系统
污泥脱水机的张紧与纠偏都是通过压缩空气来进行的,应保持气压的稳定和空气管路的畅通,空压机的放水阀和压滤机进气口处的疏水阀都应及时开启,以排除空气中的水份,以防止由于水进入污泥脱水机而造成的张紧和纠偏失灵,二污厂的张紧压力为0.4MPa,纠偏压力为0.5MPa。
5.3.2.2 清洗水系统
清洗水是保持压滤机滤带清洁,维持正常生产的关键,应及时清洁清洗水滤芯和喷头,二污厂满足生产需要的清洗水压力为0.5~0.6MPa。
5.3.2.3 螺旋输送系统
螺旋是泥饼传送至运输车辆的一个环节,应注意观察其内衬,发现磨损及时更换。
5.3.2.4 滤带的选择
从运行实践来看,应选择无缝滤带,因为金属接头的滤带对刮泥刀和喷淋水挡水板的磨损很大,在出泥口处会出现漏水现象而影响泥饼含水率。
6 总结
(1)剩余污泥的含水率影响污泥脱水机的生产效率,降低剩余污泥的含水率可提高污泥脱水机的产量。剩余污泥的有机份含量是影响泥饼含水率和絮凝剂单耗的关键因素,降低剩余污泥的有机份含量可降低泥饼含水率和絮凝剂单耗。
(2)絮凝剂的正确选型和配制可保证污泥脱水系统的高效正常运转。
(3)污泥脱水机各部分合理的转速可有效降低泥饼含水率,对污泥脱水机各附属设备的维护也可有效地发挥污泥脱水机的效能。